2015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出品两集《希特勒的死神军队》,记录二战德国精锐中的精锐帝国师从诞生到终结的过程,解密了第三帝国曾经的辉煌与最终的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为主的法西斯轴心国与五十多个国家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一场世界大战。
后来,意大利宣布退出并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日本在亚洲战场,希特勒带领德意志帝国独自挑战整个欧洲战场。
“帝国师”的全称为党卫队第二“帝国”装甲师,作为最早组建的党卫军部队之一,是公认的二战德军武装党卫军的顶尖王牌,是德军的利剑,是希特勒的死亡军团。
帝国师的标志是北欧古文字“鲁纳”中的“狼之钩”。
据说该标志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吓走荒野中的狼群,所以也被看做为是捕狼陷阱的标志。
在历史上,“狼之钩”曾被用于反抗德国国君麾下雇佣兵的战斗中,被作为起义军的标志。
不过讽刺的是,二战历史中的帝国师却成了侵略者的利爪。
纵观整个二战,帝国师几乎参加了二战德军所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比如“白色方案”入侵波兰,“黄色方案”入侵法国及低地国家,“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台风行动”莫斯科战役,“堡垒行动”库尔斯克战役,“守望莱茵行动”突出部战役(阿登反击战),“春醒行动”维也纳战役等著名的战役。
帝国师的战斗历程伴随着第三帝国的兴衰。
1935年的3月,希特勒批准成立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这就是“帝国师”的前身,随后几年中特别机动部队的“德意志”旗队、“日耳曼”旗队、“元首”旗队先后成立,它们都是团级单位的建制。
在波兰战役中,这三个团配属于不同的集团军作战,虽然特别机动部队战斗力很顽强,但是其自身的伤亡也十分惨重,原因无外乎一是特别机动部队官兵的作战经验为零;二是单兵素质强悍,但是缺乏像国防军一样的战术演练。
波兰战役结束后,这三个团都被送到东普鲁士接受整体的改编,武器的配备上增加了重火器,迫击炮、反坦克炮等,人员的数量也得到补充。
1940年,帝国师以全新装甲步兵师“德意志师”亮相荷兰战役中,成为党卫军中第一个成建制的师级部队,但是到了1941年,“德意志师”被正式改编为党卫军第二“帝国”装甲师。
首任师长保罗·豪赛尔为帝国师剽悍的战斗力奠定了基础。
军人世家出身的豪赛尔在一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保罗·豪赛尔出生一个传统的普鲁士军人家庭,其父亲为德军的少校。
和许多普鲁士军人家庭的孩子一样,豪赛尔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进入普鲁士军官学校学习。
善于学习的豪赛尔随后又进入波森战争学院、帝国海军学院进行深造,这一系列的理论学习让豪赛尔在一战中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参谋人员,荣立诸多的荣誉。
战争结束后,豪赛尔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实战经验得以继续在军中服役,随后官至陆军中将,1932年,因为政治原因豪赛尔退出现役部队。
退役后的豪赛尔并不甘心养老,在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只要你有才能,谁都可以大展拳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豪赛尔就是这样一个不甘于平淡的人,在一个老战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党卫军的头目希姆莱。
这时候的党卫军正处于快速扩张之中,但是党卫队的成员训练和管理都很滞后,最多称得上是一支维护秩序的警察队伍,与一支能够冲锋打仗的部队还相差甚远。
最欠缺的就是一批具有理论和实战经验的军官来指导党卫队的训练,希姆莱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豪赛尔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豪赛尔在加入党卫军后,开始指导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的训练,随后又担任党卫军布伦瑞克军校的校长,在党卫军中建立一套实用的训练和管理体制,有效的提升党卫军的训练水平。
之后,豪赛尔先后成为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指挥员、“德意志师”师长、“帝国师”师长。
在指挥"帝国师"的作战和训练中,豪赛尔倾注大量的精力,用正规部队的训练和管理方式组建党卫军,不断结合战争的现状来改进部队的训练,让“帝国师”从一支警察队伍转变为战场上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师。
豪赛尔被后人称为党卫军之父,最后成为党卫队的全国总指挥。
随着德军的胜利大潮,“帝国师”一路高歌猛进。
“帝国师”真正成建制后,就参与了入侵法国的战役,担负对马奇诺防线的佯攻,“帝国师”以一个师的兵力竟然拖住了整个防线的法军,直到德军的装甲部队越过阿登森林,出现在法军防线的后方。
1941年3月,帝国师移防罗马尼亚,准备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作战。
1941年4月,帝国师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夺取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这之前,五十万意大利军队打了六个月,损失六万多人,寸土未得。
而德军在帝国师的带动下用了14天攻下了南斯拉夫和希腊,德军甚至还因为推进太快把意大利人面前的道路也堵塞了。
1941年6月,德军发动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帝国师作为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参加。
在叶利尼亚战役和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帝国师都表现的很不错,它也是目标直指莫斯科的“台风”作战的先头部队之一。
但就是在莫斯科城下,帝国师遭遇惨败,严酷的寒冷以及苏军远东部队的能征善战,让帝国师吃到了第一次败仗。
莫斯科的严寒只是帝国师下坡路的开始。
和绝大部分的德军一样,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德军的帝国师人员装备损失惨重,已近无法成建制的完成作战任务了,不得不撤回国内进行补充和休整。
1943年,帝国师重返东线战场参加哈尔科夫反击战,一度夺回哈尔科夫地区,暂时稳定住了德军的东线局势。
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赌上了党卫军的几大精锐装甲师,企图挽回战场的主动权,但是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告终,帝国师再一次遭到苏军装甲部队的重创,不得不主动撤出东线战场求生存。
在抵抗盟军诺曼底登陆和阿登反击战中,帝国师依然斗志昂扬,作风剽悍,拥有一万五千人与超过两百辆战车的帝国师,穿越法国北进途中不断遭受法国反抗军的攻击,因而在沿途进行了凶残的报复行动并屠杀平民。
奈何大厦将倾,独木难支,1945年5月,帝国师的余众奋力向西开进,投降美军,一代传奇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