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国际纪录片节原创 丨真慈
2015年,在爱沙尼亚塔林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关于朝鲜的纪录片犹如一匹黑马闯入人们的视野,激起大众高涨的观影热情。片中主体内容全部由幕后花絮组成。记录片强调的“客观可信”并未在片中得到展示。影片出资方在成片上映前,曾通过外交手段强烈要求禁播此片。
这部纪录片就是朝鲜出资拍摄的《太阳之下》。
2016年4月28日,《太阳之下》完成了在韩国的公映,这也成为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公映。随后,该片计划在美、德等国家上映,但因为朝鲜方面的强烈抗议,最终未能公映。
2012年,朝鲜政府想要拍摄一部向世界展示朝鲜人民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的纪录片。他们认为应该在与朝鲜关系良好的俄罗斯找合适的导演人选。
导演维塔利•曼斯基的朋友们后来在提到这段“海选”时,都说“朝鲜的信息确实太封闭了,从他们选择曼斯基的那一刻,我们就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曼斯基虽然是俄罗斯籍导演,但他与自家政府的政见并不相同,对此他也觉得十分侥幸,“如果他们之前哪怕看过一次我上传到脸书上的文章,也不会让我担任导演。”
维塔利•曼斯基是在获得俄罗斯和朝鲜政府的一致支持后,才赴朝拍摄这部纪录片的。
不但剧本、演员全部由朝鲜提供,每天的拍摄内容,都须上交政府审查,曼斯基在片长不能与演员进行任何交谈。
全程都有“保镖”陪同,并进行现场指导,理由是希望曼斯基团队“在展示全世界最幸福国家中最完美家庭的过程中不会有失误”。
这一点在影片自述中已清晰地表明:“我们尽力不犯任何错误,顺从他们的安排,以免遭到驱赶或是终止合作。”
《太阳之下》的拍摄历时一年,起初曼斯基按照对方要求来拍,但很快他发现朝鲜当局竟然不怎么懂数码摄像机……于是,每当拍摄结束后,曼斯基都故意让摄像机继续开着。于是每场戏的布置、排演、NG“花絮”,都被记录了下来。
《太阳之下》讲述了8岁朝鲜女孩珍美准备加入“朝鲜少年团”的故事。一家三口在享用过丰盛的家宴后,乘坐平壤舒适便捷的地铁,去瞻仰开国领袖金日成的铜像。
在珍美爸爸工作的制衣厂里,一个女裁缝宣布车间产量超过了定额的150%,到了拍下一遍时,产量瞬间变成了200%。最可笑的是,珍美父母的职业竟然也是假的?!
《太阳之下》,不但展示了女孩珍美的日常教育,还记录了她加入少先队和参加金日成诞辰日的过程。
八岁的珍美,正处在一个充满美好和童真的年龄,结果……
在曼斯基的暗拍画面里,年幼的珍美迷茫的面对着镜头,当她被问到为什么要加入少先队时,珍美忍不住哭了起来。
为缓和气氛,老师一遍遍要求珍美想些好的、高兴的事,然而,珍美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略作停顿后,珍美背诵了加入少先队时的宣言。
协助拍摄的政府人员这时表扬珍美说“这个回答很棒。”
在曼斯基拍摄的镜头里,我们在有幸领略了一次真实的洗脑过程后,更为珍美,这个充满童稚的生命,感到惋惜。
曼斯基说:“《太阳之下》不仅展现了朝方拍摄纪录片手段的假,更展现了朝鲜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的假!现今朝鲜的模式更甚于在苏联实行过的‘斯大林模式’。苏联人当然也没有人身自由,但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朝鲜没有这样的自由。这是朝鲜社会的悲剧,他们不能想象还有另一种生活。”
《太阳之下》公映后,朝鲜外务省向俄罗斯外交部发送书函,要求“禁止电影上映,销毁电影,处罚导演”。但曼斯基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在朝鲜发生的一切都是对人类的犯罪。”并且发了3封信件给曼斯基,说有紧急的事,让他访问朝鲜。所有的信最后一句话都是“珍美非常想你”。曼斯基回信说:“我想在朝鲜公开这部电影。翘首以待有一天可以和朝鲜人民一边欣赏这部电影,一边笑着谈论过去。”
俄罗斯前文化部长则批评制作团队蒙骗朝鲜政府,因为这会让参与这部纪录片的朝鲜人受到生命威胁。
每每说到朝鲜问题,“对抗”一定是其中的关键词。朝鲜到底在对抗谁?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邻居朝鲜在冷战结束已快30年后,依然以“轴到不行”的姿态活着?
纵观朝鲜历史,这个民族真是可悲。由于一直处于大国控制和主导之下,造成今日在主权问题上非常敏感的心疾,也就变得十分自然。
甲午海战前,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
之后的日俄战争,日本控制了整个东北亚,朝鲜逐渐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表面上恢复了独立。但是,按照联合国的规定,凡是原来没有政府的国家或民族,独立后都要经过一个托管期,所以美国跟苏联就成立了美苏联合委员会。直到1948年美苏撤军,内忧外患的朝鲜才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南朝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北朝鲜)。结果呢,一个被操控在苏联手里,一个听美国的。独立,形容虚设。
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苏联要求中国出兵,朝鲜问题的主导权又转移到中国手里。
虽说中朝两国敌人一致,目标一致,但在所有重大问题上(战略设想、如何实现目标)都存在分歧。
第一个分歧:谁来指挥军队?战场在朝鲜,但是作战的几乎都是中国人。金日成想接领导权,彭德怀不肯,斯大林下了个决定,说军队统一由中国人指挥,把金日成这个最高司令官给撤了,你说,他得多窝火。
第二个分歧:铁路管理权归谁?战争期间,铁路作为军用物资运输通道至关重要,彭德怀一直紧攥不放,金日成就不干了,争来吵去,在中朝准备签约移交铁路管理权的关键时刻,斯大林发来电报说铁路必须军管。得,金日成又傻了。
第三个分歧,也是最大的分歧:在第三次战役打下汉城之后,金日成想要部队南下,一鼓作气将美国人赶到太平洋,朝鲜统一,战争结束。谁想彭德怀拿下汉城后,下令全军休整停战。金日成气炸了,跑到志愿军总部大吵三天,最后又是斯大林来了个电报给毛泽东,说如果金日成非要打呢,就让他自己去打。金日成一听,知道是斯大林的意思,就放弃了。
其实所有的问题与矛盾,都源自两个国家的出发点不同。毛泽东是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跟苏联的关系去考虑,金日成则是从朝鲜自身的利益出发。
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中国与朝鲜又经历了多次的分分合合。1975年,听闻越南统一,金日成十分着急,曾想通过发动第二次朝鲜战争统一朝鲜。当年4月,金日成到北京找毛泽东谈,但是最后也没谈拢。金日成走时十分丧气,感觉将来的革命重担落在自己身上了,回国后,他开始大肆鼓吹独立自主的主体思想,说革命的中心已转移到朝鲜。特别是在毛泽东去世后,金日成迎来了他最膨胀的时候,觉得他可以领导世界革命了。
经过这几十年中朝关系的变化,我们似乎可以一窥朝鲜对抗心理的渊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