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第六代导演张元的代表作《回家过年》?
因为这部影片,张元收获了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也是中国内地导演首次获得最高导演奖项。
《过年回家》说的是一个想回家而不能的女犯人的故事。
这个女犯人叫做陶兰,因为过失杀人罪而被判入狱,但是因为在监狱里表现良好,所以获得了减刑的机会,她即将被刑满释放。
大年三十的清晨,监狱长特赦这些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可以回家过年。
但是,陶兰的家人似乎不希望见到这个“犯了罪”的女儿,所以没有人来接她回家。
而因为坐了十七年牢而身无分文的陶兰,也失去了“回家”的愿望。这时候狱警陈洁看到了踟蹰的陶兰,并决定要送她回家过年。
我今天要给你们介绍的这部纪录片,则是服刑人员回家过年的真实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浙江省女监四监区的沈丽(化名)于2010年9月16日开始服刑。
在服刑期间,她认罪服法,努力改造,遵守监狱行为规范,自入监以来,从未扣分,连续7年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
由于其一贯的良好表现,2018年春节前,监狱批准沈丽离监探亲服刑人员。
沈丽的家庭很特殊。
不仅仅是她一人服刑,丈夫原判死缓,在浙江省二监服刑。
一对犯了错的夫妻,将原本幸福的家庭搞得支离破碎。
公公年迈,眼见儿子媳妇在眼前被警察带走,当场突发心梗去世。
父亲一直陪在庭审现场,听见法官宣布女儿被判十五年有期徒刑后不久,便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世。
婆婆在公公去世后不久,出现老年痴呆症状,可怜无人照看,于2017年10月去世……
在夫妻被捕服刑期间,家中三位老人相继去世。
如今,唯一的老母亲住在养老院中,屡次因突发病情抢救。
沈丽说,她为母亲日夜心惊,自己罪孽深重,今生与母亲怕是无缘相见了。
片中,浙江省女监联系到沈丽的儿子。
为这一家人,安排了一场特殊的会见。
沈丽说,上次见丈夫,是在从看守所遣送到监狱前的那一天,当时,丈夫告诉了她公公去世的消息。
一别九年,再重见。
没有情绪的波动,没有抱头痛哭,沈丽询问丈夫的改造成绩怎么样?
她说自己入狱后表现良好,从未扣分,才有了这次离监探亲的机会。
她要丈夫加油。
沈丽对儿子说,自己在监狱一直在学习,不但考了中专,还考了高中。
入狱前,自己是个文盲,现在都能给家里写信了,学历比儿子都高。
一家人,互相间叮咛最多的是保重身体。
一家人一起吃了顿汤圆,算是一种甜蜜的团圆。
离别在即,一家人拥抱在一起。
2018年2月14日,四监区的教导员细细叮嘱沈丽,这次离监,她需要的注意事项。
随后,沈丽签好离监承诺书,佩戴上特制的定位腕带。
换上生活装的沈丽正式踏上离监探亲之路。
儿子为了迎接妈妈回家,一早去市场买了春联和烟花,全家人早早做好了一桌饭菜等着沈丽回来。
到家的沈丽,来不及吃饭,就急匆匆赶往养老院。
患有老年痴呆的老母亲是她最大的牵挂。
一别九年,最初,母亲并没有认出曾经最亲最爱的小女儿。
沈丽忍不住抱住母亲痛哭,“妈妈你咋老成这样了?!”
过了许久许久,老母亲像是醒了过来,她看着眼前的女人,突然问“你回来啦?”
沈丽顿时扑倒在母亲的腿上泣不成声。
老母亲不说话,颤巍巍的伸出手,轻轻拍打着女儿的背……
母亲每年都会问家里人,女儿回来了吗?
家人为了让老人好过,总说“等过年,过年就回来了。”
这个谎,家人说了整整九年,2018年的春节,沈丽终于回家了。
沈丽匆匆看完老母亲,就急着要赶去村委会、派出所、司法所报告。
她说在监狱学到最多的,就是要守法。
要按规矩办事,每天的报到一定要准时完成。
老母亲看女儿要走,不断焦急地询问“你还回来吗”
反复确认了十多遍,老人才挥了挥手。
2018年2月18日,按照监狱规定归监的时间,沈丽早早等在了监狱门口。
她说,我一定要做好,只有我做好了,这个政策才有可能继续,别人才真的相信我改好了。
沈丽说回到家乡后,好多邻居乡亲来看望她,认为一定是沈丽在监狱表现好,才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以前觉得坐牢了很丢脸,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乡亲,现在自己对回归社会也更有信心了。
服刑这么多年,整个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次离监探亲,更让沈丽坚信,不是快要刑满了就不要改造了,正是因为自己一直踏实努力,这次机会才会属于她,归监后,更不能辜负警官的教育和亲人的期盼。
回到监狱后,监区特意安排了分享会。
同监区的服刑人员说,看着她一步步走出去,忍不住眼泪就流下来,对自己讲,一定要好好努力,希望也有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