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真是一部好爹片啊。
这个“爹”字是我的赞美。
这部电影真的把东亚社会中“爹”这个形象,把“爹”身上那种自恋、狂妄、无能的气质,拍得出神入化,跃然屏上。
电影里不只一个爹,先说黄渤演的这个,叫老金,是个渔民,还是那种一看就能扛事的,在村里有点号召力的渔老大。
粗糙、强壮、胆大,靠这些在海上风里血里地讨生活,供女儿去了日本留学。
接下来有些剧透。
老金的“爹”的身份,第一次出现在台词里,就是同行渔民夸他的那句:“咱这个爹当得真不容易啊。”
这段对话是爹与爹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暗涌的羡慕与攀比。而老金因为单身带娃、女儿懂事还出国留学,成为了爹中的胜利者。
“不容易”其实是在夸他这个爹当得牛,令老金得意洋洋。
他自觉是个顶好的父亲,在岛上,谁都知道娜娜是他的闺女,是有出息的闺女。
父亲虽然只是岛上的渔民,虽然只住着简陋的房子,虽然文化不多行为粗暴,但父亲非常自信。
父亲自信一切都像他那三十条船,尽在掌握。
所以得知女儿在异国他乡失踪六天,他被前妻催着去找人时,还有闲情逸致在京都大学门口拍照打卡。
拍完照转发到乘风破浪船老大微信群里,收获一排排的大拇指和鲜花表情——这一段电影里没有,是我自己想象的,我觉得老金如果是真人,就会这样。
一个自信的父亲,女儿六天没有音讯,对他来说也许就是孩子野了,学坏了,跑哪儿叛逆去了。
如果找到了人,老金的第一句话大概会是:“个不成器的玩意儿,老子三十条船在海上等着,就为了来找你!你对得起你爹我这些年的付出吗!”
可惜人没找到,找到了尸体。
女儿的死亡让前妻痛不欲生,但对老金这个坚强的、自信的爹而言,最大的冲击是——“我老金的闺女被祸害了,这是个笑话你知道不?”
不是我好好的女儿没了,被人害死了,再也见不到了。
而是——什么,这世上竟然有人敢动我老金罩着的人,哪个兔崽子,看我不弄他!
在这桩命案里,他身为爹的威严被严重地挑衅了。
于是他开始千里追凶,宁愿错过女儿的葬礼,也要去寻找凶手。哪怕他自己都说不清,这到底是为女儿复仇,还是为他的尊严复仇。
电影里,前前后后有很多人跟老金说,你配做个父亲吗?你爱你女儿吗?
在他身为一个父亲,看到女儿的遗体只会疯狂呕吐,还试图用外套擦掉呕吐的痕迹不叫别人发现时;
在他数次扔下女儿的身后事,执意去追他认定的凶手时;
在他为了“复仇”,毫无顾忌地把女儿被性侵的视频拿给女儿生前的同学、摁在嫌疑人母亲的脸上叫他们好好看时。
老金觉得自己是个好爹,父爱如山,一手把女儿拉扯大。老金说他这一辈子,风里雨里,不就是为了闺女活着吗?
他得意于自己的能干,也得意于女儿的懂事。
他不无自豪地跟别人讲女儿有多优秀,发烧了他拿毛巾给女儿降温,差点把女儿憋死,女儿不哭不闹;他嫌女儿麻烦把她丢到前妻那边去,结果前妻也不要,女儿愣是自己又坐车回来了,不吵不怨。
听的人觉得心疼,问:“那孩子很受伤吧?”
老金潇洒地摆摆手,那倒不会,那孩子皮实。
好一个自我认知坚定不移的东方大爹,孩子小的时候是他们的玩具,孩子大了就是他们的勋章。
如果没长好,没出息,那再另说。
父与女之间的细节,还有一通电话。
女儿娜娜生前最后一通电话,老金在海上听不清,就果断挂掉了,后来也没打回去。
因为女儿死了,老金对这个电话耿耿于怀。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一桩往事,我也被我的父亲挂过电话。
大学时谈恋爱了,我打电话回家,带着羞涩和欢喜,想跟我爸说说。结果我爸一听“谈恋爱”这三个字,啪地就把电话挂了。
我懵了,又往回拨。从茫然地拨号,到最后愤怒地拨号,拨了十几遍,他挂了十几遍。
最后他终于接了,他说你才多大就谈恋爱,羞不羞人,你别说了,我听到就恼火。
我说,好,你不想听,我不说了,以后都再也不说了。
从那以后差不多有十年,我再也没跟他说过任何感情上的事,哪怕后来他都开始明里暗里地着急催婚。
我暗暗幻想着,等哪天他实在受不了了,开始后悔当年那样对我,我就高高在上地告诉他:“我想说的时候,你说不听就不听,现在你想听了,我凭什么就要说?”
但我至今没有等到这一刻,他早就忘了那十几个被挂断的电话,他只觉得我后来的拒绝是翅膀硬了而已。
看电影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要是娜娜没死,老金肯定也忘了这个被挂断的电话。
说不定还有过很多个被挂断的电话,在他这个当爹的很忙的时候,在他觉得女儿说了不中听的话的时候。
孩子的电话,那当然想挂就挂。
老金无疑是个悲剧人物,但因为他这个爹演得实在传神,我到最后也无法对他产生同情。
找到所有真相以后,他到处寻找女儿的墓地,我差点以为他要跪在雨中大喊一声:“闺女,是爹错了。”
可是没有,他拎着不知该往哪里烧的元宝纸钱,冲虚空中喊,女儿啊,再有下次,咱不这样了啊。
不会有“我错了”,不会有“对不起”。
这就是一个爹,一个东亚社会中典型的大权在握的爹,能表达出来的最卑微的姿态了。
他的自恋、自得,和命案发生后无能的愤怒,其实围绕的都是他自己身为父亲的尊严。
电影里还有其他的爹,一种更抽象和隐形的“爹”。
犯罪嫌疑人李苗苗的母亲,周迅饰演的景岚,风姿绰约,聪明高贵,文能一个电话加急办下儿子的签证,武能单枪匹马跟带刀的老金周旋拖延。
有钱,有权,有地位,有能力,儿子杀人放火,她都能母狼一般兜着。
这是比老金更了不起的“大爹”。
老金的自恋是虚弱的,他终究只是个渔民,那三十条船在景岚的别墅豪车人脉面前什么也不算,那千里追凶的愤怒在景岚随时能跟警察聊天的势力面前也什么都不算。
景岚完全压制着老金,大爹完全压制着小爹,小爹完全压制着儿女。
一条完整的东亚爹文化的脉络。
美中不足的是,电影里很懂爹,拍得很好很立体,却显得很不懂孩子,都是七零八碎的。
受害人娜娜这个角色,拍得跟偶像剧似的,谈恋爱的原因是“他好善良、他好温柔、他好浪漫”。
心中压抑就要蹦迪,报复前男友就是睡别的男人。
大雨里的奔跑,歇斯底里的尖叫,充斥生活的性与纠缠——或许大人们能想象出来的“坏孩子”,“疯孩子”,也就只有这些表现形式了。
这个角色就很适合马思纯,那股挠不中痒点的疼痛劲儿,与马思纯在《左耳》《七月与安生》《风雨云》等大作中的表现如出一辙。
让颇具灵气的周依然来演,有点大材小用了。
想想这也不奇怪,东亚文化里的爹其实很好懂,好处坏处都差不多。孩子却始终是社会视角中的一团迷雾。
站上高台的学生为什么要跳楼,离家出走的女儿为什么那么狠心,沉迷网游的孩子为什么不肯接受电击治病。
很少有人真的懂,也很少有人真的去研究,循环往复,从无休止。
所以这样一部电影,已经很努力去讲孩子们是如何疯掉的,却始终无法像讲述爹是如何当爹的那般驾轻就熟,刀刀见血。
电影最后有一大片的黑幕白字,在讲完这样一个故事之后,屏幕上写着,父母之爱是终生的安全岛。
不知究竟是谁写的,不知究竟是为什么而写。
但这句话的出现,倒让我更想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了。
正如我很赞同的一条豆瓣评论——光是承认沉默的父爱不过是自我感动,就值得给电影加一星。
最后说说全片里我最喜欢的一段。
面无表情的少女独自坐在孤舟上,头顶的电线杆上挂着她被绞死的父亲的尸体。
少女只是淡漠地回头看了一眼,像看见一只无关的飞鸟一般。
然后扭回头,继续向前,驶向大海。
对电影里的娜娜来说,对很多她那样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