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熊奖颁给“禁片导演”,凯撒奖陷入道德涡旋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 在主竞赛单元,伊朗影片《无邪》夺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于2019年被伊朗政府监禁一年,奖项由导演女儿代领。 这次金熊爆冷,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

在主竞赛单元,伊朗影片《无邪》夺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于2019年被伊朗政府监禁一年,奖项由导演女儿代领。

这次金熊爆冷,多少有些“禁片导演”被电影节声援的意味。

影片以伊朗警察为主角,用四段故事描述了伊朗死刑和执行死刑者的道德困境,涉及了宗教、信仰、政治、道德等诸多议题。

相较国际场刊最高分3.4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无邪》的场刊评分只有2.6,是相当普通的成绩。从内地影评人的反馈来看,也不甚理想,有调侃称《无邪》是一部“伊朗反死刑反兵役的宣传片”。

只能说,这个结果依然延续了柏林电影节一贯的政治底色。

而那部呼声很高的美国导演伊丽莎·希特曼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则荣获了评审团大奖,即银熊奖。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最佳导演颁给了洪尚秀的新片《逃走的女人》,这是洪尚秀第一次在柏林获得殊荣。此前洪尚秀屡战柏林未果,高光时刻是2017年金敏喜凭借他导演的《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拿到柏林影后。那会儿两人的婚外情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

洪尚秀

意大利演员埃利奥·杰曼诺凭《我想藏起来》获柏林影帝,德国演员葆拉·贝尔凭大热门《温蒂妮》获得柏林影后。这两个奖项从国外媒体的风向来看,都算实至名归。

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蔡明亮导演的《日子》,虽获得了较高的场刊评分,却并未获得任何奖项。而最近几天,在内地出圈的《列夫·朗道:娜塔莎》,则获得了杰出艺术贡献/最佳技术成就奖(摄影)。

柏林新世相:胆量惊人

具体看一下本届柏林电影节的种种状况吧。

首先,从国内反应来看,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内地电影人和片商都未能到访柏林电影节,致使今年这个电影节在国内关注度不高。

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参加了特别展映单元,蔡明亮的LGBT题材新片《日子》冲击主竞赛单元,李安跟是枝裕和两大导演在柏林做了一场对谈……尽管都是有名气的亚洲面孔,却因时节特殊,都没有引发特别大的关注,没有构成新闻点。

其次,就柏林电影节本身而言,由于艺术总监卡洛·夏特里安新官上任,尽管今年没有绝对重量级大导演的作品入围,但今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质量整体提升了。

从片单看,《亚历山大广场》《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温蒂妮》《日子》《逃走的女人》《眼泪之盐》等影片,各自的拥趸都不少,无论豆瓣评分还是外媒口碑,都算可观。

而且,影片涉及各种国别、题材,覆盖面广,美学上更为多元。

比如新设的“奇遇单元”,囊括了很多先锋电影。如三分屏的《辐射》,对电影本体探索很有新意。再如,获奇遇单元最佳影片奖的《工作与时日》。长达8个小时的影片内容,记述了日本京都府山中的一位农妇,在她丈夫生命最后几年的日常劳作,绝大部分时间没有戏剧性时刻,就是农妇种地、吃饭、聊天、照看亲人等过程。

作为洛迦诺电影节的前任主席,感觉卡洛·夏特里安确实把先锋艺术电影的那种品味也带过来了。

此次选片胆量也惊人,那部最博人眼球的《列夫·朗道:娜塔莎》,包括整个DAU系列,都因生猛的先锋实验、性话题、政治因素等重新引发了国内外的大量争议。

此前,多名俄罗斯记者联名质疑柏林电影节,称该片对非专业演员施加真实暴力,含有酒后真实性行为等,是以艺术的名义虐待演员,不该入选参展。为此,电影节和片方也回应了质疑。

总之,这次70周年的柏林电影节在很努力地贯彻新任艺术总监卡洛·夏特里安的提高关注度的诉求了。

最值得关注:女性议题

除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列夫·朗道:娜塔莎》之外,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还有另一部时长355分钟(近6个小时)的《列夫·朗道:退变》也进行了特别展映。

DAU为人所知的是个电影项目,此前在2011年《CQ》的报道中被称为“斯大林式的楚门秀”。

在俄罗斯大亨的资金支持下,导演赫尔扎诺夫斯基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建造了一个占地42000平方英尺的巨型片场,让大约35.2万人24小时生活在一个精心打造的苏联科学研究所里。招募的大量演员来自各行各业,长期生活在片场中,DAU项目也因此被英语媒体定义为一场严肃的人类学实验。

但鉴于项目本身的大胆、赤裸的情节,拍摄过程中对权力滥用的嫌疑,引发了巨大争议。比如《列夫·朗道:娜塔莎》因片中的“瓶戏”性虐场面,导致一些记者观影过程中大为震惊,感到恶心,既而退场。

但由当前的资料来看,首部的《列夫·朗道:娜塔莎》的内容,是娜塔莎在苏联上世纪50年代的一段友情与性爱的凄惨故事。主角是娜塔莎与年轻的好友奥尔加,主要呈现的是两个女性之间的各自孤独的生活、对过往生活的讲述、女性之间的角力。

听上去,像一个双女主版的《让娜·迪尔曼》——长达3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女性的庸常生活、压抑的精神与心理状况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前者更突出的是政治因素。

女性议题,是70届柏林电影节的显著特征。18部主竞赛当中,有一半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女性议题,非竞赛单元也有很突出的女性题材作品。

《逃走的女人》

比如《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逃走的女人》《工作与时日》《我的妹妹》《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奥菲亚》,甚至扩大点说,可以包括奇幻题材的《温蒂妮》等,这些影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确实在努力表达女性的声音,让女性议题在柏林的状况比《燃烧女子的肖像》在凯撒、《小妇人》在奥斯卡的遭遇,幸运了些。

最值得期待的就是此次大热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电影的主角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农村两个少女,讲述了在面对意外怀孕后试图堕胎的故事。现实题材、堕胎故事、两个女孩的秘密之旅、女性困境,让人会直接联想到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以现实题材、严密的剧作、精准的女性心理描摹,以及冷峻的长镜头与高水平的场面调度,堪称罗曼尼亚新浪潮的杰作(这次柏林电影节奇遇单元最佳导演普优也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导演之一)。

《四月三周两天》

而从《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外媒口碑来看,尽管在导演技法上或许难以比肩蒙吉,但确实与以往《朱诺》那种涉及少女怀孕故事的美国青春题材的温情清新版本不同,严肃探讨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感权力的复杂性,揭示了不平衡的两性权力对比。

凯撒大涡旋:道德罗盘

柏林出圈的《列夫·朗道:娜塔莎》及整个DAU系列,让整个70周年柏林电影节在最后时刻增加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噱头。转向柏林不远处,几乎颁奖时间撞车的45届法国“奥斯卡”——凯撒奖,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2月28日晚,法国凯撒奖公布了第45届获奖名单。《悲惨世界》拿下最佳影片、最佳新人男演员、最佳剪辑三项大奖,饱受性侵争议的波兰斯基导演的《我控诉》赢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服装设计三个奖项。多个提名的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仅获最佳摄影,《寄生虫》获得最佳外语片。

而颁奖礼内外,都很激愤。一边是内场颁奖礼上,当最佳导演宣布颁给了罗曼·波兰斯基时,《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女主阿黛拉·哈内尔与导演瑟琳·席安玛,立即起身愤然离场,随后大批女性电影工作者离场。

去年,阿黛拉·哈内尔曾指控了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卢基亚对自己进行过性骚扰,法国导演协会也将这位导演进行除名。这次,她离场后在场外大厅怒嘲,凯撒奖颁给一个恋童癖。而场外,针对凯撒奖和波兰斯基的抗议者们聚在街头抗议。

此前,因为罗曼·波兰斯基的新片《我控诉》在凯撒奖获得了12项提名,凯撒奖受到了舆论猛烈地抨击,如今直接把重量级的导演奖项颁出引起哗然,算是再次确认了,此届凯撒奖宣传协会董事会成员共21人,要在本届凯撒奖后集体辞职的事实。

更有意味的是,《我控诉》是波兰斯基在me too运动之后拍摄的首部影片,内容也是与现实很有互文性。

电影改编自法国历史上的著名冤案“德莱弗斯案件”——法国犹太裔上尉阿尔弗雷德·德莱弗斯被判处叛国罪,但事实证明,他是被错判、被冤枉的。这样的取材,加之波兰斯基本身的犹太身份,难免会被揣测为自己的洗白之作,“我控诉”是替自己控诉?敌意更深了。

烂番茄上的6条热门短评以好评为主,只有1条是提到性侵又给了差评

凯撒奖由法国电影艺术与技术学会牵头创办,诞生于1976年,虽未被中国观众所熟知,但水准都比较在线。商业化不高,但一直保持了法国电影艺术品位的调性,也没出现过柏林奖那种水平忽高忽低参差不齐的局面。但此次,法国业界的“奥斯卡”,声望将遭受极大质疑。

艺术作品中的道德罗盘,像个永恒胶着的问题,尤其是在me too 运动之后,波兰斯基这座大山算是翻不过去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