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三八妇女节不是法定假日,但随着女性向消费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也有了更多的营销意义,在电影市场也不例外。今年的“三八档”,因为有《惊奇队长》的加入而显得热闹非凡。
3月8日当天,电影市场综合票房收入2.8亿,比去年1.82亿的成绩增长了53.8%。当然,《惊奇队长》的贡献功不可没,一部电影就占了70.3%的票房,并且创造了首周5.95亿的傲人成绩,毫无疑问是这个档期的最大赢家。
从另一方面来看,《惊奇队长》为三八节档期带来的突破还不止在于票房。《惊奇队长》不是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大片,但国内院线确实是第一次在三八节上映女性主题的大制作电影。想主打“女权”的漫威,为紧跟同步的我们创造了这个机缘。
由此我们也可以多想一步:3月8日到底能不能继续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档期?
长久以来,“三八档”和其他档期相比,如情人节档、清明档、五一档,无论是电影质量还是票房上,一直显得相当弱势。回顾近十年的三八节电影市场,能明显感受到的趋势是:这个档期并没有被真正重视过,并且长期缺乏爆款电影,可以说基本是个伪档期。
回溯“三八档”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公认的说法是始于2008年的电影《江山美人》。这部由黎明、陈慧琳、甄子丹主演的古装动作大片在3月7号上映当天收获了800万票房,最终以4300万的成绩成为同档期赢家,让业内开始注意到了三八节电影市场的潜力。
此后的“三八档”经历了几度起起落落。2011年和2012年的三八节都有贴合节日主题的女性题材电影上映,在票房上也都创造了小爆发。
上映于2011年3月3日的《观音山》可谓是非常应景,导演李玉,主演范冰冰、张艾嘉这样的全女性阵容,讲述的又是女性的精神状态,再加上范冰冰因为此片获得了2010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后,在当年引起了不少关注。《观音山》的最终票房是6994.3万,现在来看这个成绩在文艺电影中依然很不错。
2012年仍然有一部标志性的电影——《桃姐》。《桃姐》是华语电影中少有的聚焦老年女性的影片,导演许鞍华用大量平淡真切的生活日常以获得观众共鸣,再加上叶德娴出彩的演技,令整部电影口碑不俗,也接连在威尼斯电影节、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斩获各种奖项。
《桃姐》选择了在当年的3月8号上映,更是彻底证明了自身“女性关怀”的人文意义。这部电影在内地以7049.9万收官,上映首日的票房占比达到了28.9%,比现在《绿皮书》的首日占比还要高12%。只是当年的市场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桃姐》最终没能破亿。
2013年的妇女节影市则开始走低。尽管当时的3月8号共上映了7部新片:《笑功震武林》、《爱神》、《铁娘子:坚固柔情》、《午夜火车》、《暴走吧,女人》、《萧红》,有不少女性题材,但票房表现均不佳,这里面有影片质量的问题,也有上映时机的问题。
国产片方面,最有卖座可能的是宋佳、黄觉主演的《萧红》,但却因为过于做作的腔调招致恶评,最终票房不到200万,沦为炮灰。
让梅丽尔·斯特里普封获第84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铁娘子:坚固柔情》又吃了引进时机的亏。在国内上映时,距离这部电影最初的首映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大部分影迷都已经通过下载资源观看了影片,走进影院的热情已经不大。最后“铁娘子”也没能在三八节硬气起来,以217.6万的首周票房,559.6万的最终票房收场。
进入2014年,三八妇女节被各大电商重视,电影市场也成为他们的目标。当时电商平台纷纷推出“3.8元看电影”的活动,让妇女节当天的总票房冲到了1.3亿。但冷静下来看,这样因外力介入的繁荣也只是泡沫。纵观2014年妇女节前后上映的电影,并没有哪一部真正契合档期氛围,并纯靠自己带动档期票房。
票房冠军《机械战警》在2月底就已经上映,3月7日的单日票房已跌到1685万,在8日突然增长到4150万明显是促销的结果。从内容方面看,《机械战警》也是典型直男视角的动作片,和妇女节毫无关系。
由的同档期的《别惹我》本来最有望和《机械战警》抗衡,吕克·贝松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阵容也够大牌。奈何影片质量不佳,连促销都没能拯救疲软的票房。
同档期电影《脱轨时代》、《甜蜜杀机》倒是女性题材。《脱轨时代》是张静初、潘粤明主演的都市女性电影,《甜蜜杀机》有苏有朋、林依晨加盟,爱情题材算是女性向,同样也因为影片缺乏吸引力而影响平平。
2015年的三八妇女节综合票房收入达到1.74亿,看似是进步的,但在当年电影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大背景下,这个水平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周末的量。一个明显对比是,同样不放假的情人节,单日票房都有2.23亿。
在2015年3月8日当天票房过千万的电影是《木星上行》和《帕丁顿熊》,一部是好莱坞科幻大片,一部是合家欢动画,票房成绩并不过多依赖三八节的带动。除了这两部电影,其他影片的单日成绩均未过千万。《美丽笨女人》、《母亲的梦想》等应和女性主题的影片过于粗制滥造,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016、2017“三八档”几乎没有被讨论过。2016年3月8日当天的新片是《爱情麻辣烫之情定终身》,集结了何润东 、秦昊 、 周一围 、张梓琳等明星,卖相看起来还过得去,题材属于女性向,也迎合了节日氛围。但最终还是因为制作太粗糙无法被观众接受,在首日获得666.84万的成绩后,票房骤然下跌,上映三天几乎销声匿迹。
同档期最受欢迎的电影,是前一周上映的《疯狂动物城》和《叶问3》。因此,2016年3月8日1.69亿的票房成绩,和三八妇女节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了。
2017年的三八妇女节则彻底没有新片,话题基本围绕前一周上映的《金刚狼3》和《一条狗的使命》。
去年3月8日当天同样没有新电影,3月2日上映的《三块广告牌》(只在艺术院线上映)、3月9日上映的《恋爱回旋》,勉强算是符合过节主题的新片。但在当天高居票房榜首的,还是春节档的《红海行动》。3月8日当天,上映21天的《红海行动》依然能拿走35.1%的票房。9日《黑豹》又上线,前面提到的两部女性电影完全没有市场。
纵观过去十年的三八妇女节,除了《观音山》和《桃姐》真正贴合女性主题,并且靠影片质量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算是真正带动了档期之外,其余几年的妇女节并没有明显体现出档期红利。
即使今年的妇女节票房为十一年来最佳,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是每一年都能有女超级英雄大片带动市场,观众对《惊奇队长》的选择也只是因为它是视效大片,并没有过多地将它和妇女节联系到一起。
9年来3月8日票房
从过去十年的情况也可明显感受到,“三八档”更像是片方自行约定的档期,有没有好电影全凭运气,并不像春节、情人节、清明、五一、暑期一样,会出现众多电影纷纷提前抢占档期的局面。一大客观原因还是三月初一般紧接在春节之后,历来是电影市场的淡季,大多是一些“文艺片”、“中小成本都市片”进入这个空档,即便质量尚可,也难在票房和影响力上有大作为。
但三八妇女节这个明显利于女性题材电影发声的的时机,也鲜少有符合主题的优质之作上映,分明是创作者们的一种主动选择。华语电影中女性题材稀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011年,《失恋33天》的成功让国产“小妞电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之后白百何、王珞丹、倪妮等都成为“小妞电影”的代表人物,《滚蛋吧!肿瘤君》、《杜拉拉升职记》、《等风来》等陆续掀起了都市女性爱情电影的高潮。如今这类女性主题电影却越来越少。
仅存的一些女性电影在题材选择上也比较狭隘。导演们或是拍成青春片,以“青春疼痛”反映成长挣扎,但疼痛并无关性别属性,只是青春的符号。又或是拍成爱情、家庭片,但女性本身的成长在故事里是被模糊的。
说到底,女性题材从根本上就缺乏关注。我们的创作者对女性生活现状的观察,甚至不如印度电影。近年来,印度电影不遗余力从社会问题中发掘女性面临的困境,《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以及接下来要上映的《一个母亲的复仇》,都是从现实主义出发的女性相关故事。
更值得探究的问题是,女性正逐渐从大银幕上淡出。今年的春节档,只有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是以女性为主角,其他几部热门片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戏。
即使有女性题材电影,三八节档期也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一是因为三八节本身消费定位不够明晰,像春节就非常明确必须合家欢,情人节主打爱情,而三八节究竟是怎样的氛围却依然没有定论。
二是在国内观众眼中,“女性力量”、“女权”等概念只是可有可无的影响因素,归根结底还是看电影本身是否有吸引力。那么片方要考虑的只是在哪个档期上映更容易获得票房收益,三八妇女节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因此以目前华语电影的现状来说,想要真正把妇女节,真正变成“女性电影档”,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比档期发展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各个年龄段女性的故事才能在银幕上有真正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间?
这需要电影创作者们的努力,也需要努力培养起观众对女性题材的关注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