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它还是办出了影展正常的样子

FIRST的2020 电影人和影迷都在

今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是一位预言家。

早在6月份,在政府还没有通知7月20日影院复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还不确实是否要办时,FIRST就官宣7月26日开幕了。


在影展的媒体欢迎酒会上,影展CEO李子为一再解释,作为一个始终与官方保持着距离的活动,“我们真的没有一点内幕消息”。

之所以在所有人都不看好时,咬着牙早早定好开幕时间,是因为“负债累累”的影展好不容易拉到了赞助,今年不办,明年就更不好办了。

FIRST运气好,大家也都愿意捧场。

虽然时间几乎与上海电影节重合,因为“定档”较早,再加上“魔都”严格的外地媒体数量限制,FIRST的人气基本没被分流,反而比往年更受关注。

全国几百上千个电影人、媒体人、影迷们在一周内赶赴西宁,大家每天碰面打招呼的口头语都是:“看了几部片了?有推荐的吗?”


在这个特殊的2020年,所有的事情都拖着疫情的影子,FIRST也不例外:影院放映时30%的上座率上限要遵守,露天影院承担了不少放映任务,陈可辛等不在内地的评委只能线上参与,主办方提醒北京来的朋友进青海要核酸检测证明(事后证明并无人检查),媒体纪念品里特别加入了N95口罩……

尽管有如此多的“特别”之处,在严密的防疫政策下生活了半年多的电影人、媒体人、影迷们,来到今年的FIRST影展,最大的感受可能恰恰是‘“正常”二字。

当生活被疫情冲击得面目全非时,今年FIRST影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一个影展正常的样子。

展映、评奖、创投、训练营、论坛、红毯、颁奖礼……往年有的环节,今年的FIRST几乎一样不少。人也不少,有些环节参与者甚至比往年更多。

走在西宁的街头,你会发现行人戴口罩的比例大概只有50%,而这50%中绝大多数似乎还都是外地人。

疫情爆发以来,整个青海省的确诊病例只有18例。在七、八月之交的西宁,人们的生活好像并未受到多少影响。

但停留的时间稍长,就会发现影响隐蔽在各个角落。

作为到西宁后必去的景点,青海湖和茶卡盐湖今年忽然不再人满为患了。

旅游大巴上,导游会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往年我们是不推销商品的,今年游客少,青海好多商家挤压的特产太多了,旅行社认领了不少。大家尝尝,想买就买,算是帮帮他们的忙……”


影展展映的影片一票难求。个别首映场次因为邀请函超发,甚至出现拿着票排一个小时队也进不了场的“壮观场面”。

但电影院内影展影片之外的场次,无论老片新片,捧场者寥寥。

打开购票APP,很多人会惊讶:“全是红的,影院人气这么高吗?”再仔细一看,那些间隔有序的红色方块其实是70%的“锁座”。

7月26日到8月3日,FIRST影展举行的这几天里,中国电影发生了好几件大事。


比如《信条》内地过审;比如很多院线收到了超2小时放映需中场休息的口头通知;比如《八佰》定档,影视股应声大涨;比如影院复工后,全国单日票房首次突破5000万……

这些“大事”好像都和偏居一隅的FIRST没有关系。

FIRST确实处在国内电影市场的主流之外,但并不是在电影市场之外。

 比如7月20日影院复工首日上映的第一部新片《第一次的别离》就是从FIRST出来的作品。8月7日即将上映的《旺扎的雨靴》也是前两年FIRST的获奖片。


黄渤在颁奖礼上调侃:“每次来FIRST都会一直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因为真是穷得叮当响。”

 FIRST影展CEO李子为说,她今年很高兴,因为终于拉到赞助,看到现金了。但她也很诚实地说,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去年颁奖礼上胡歌“我便宜又好用”、海清“女演员没戏拍”的言论上了热搜,让老板们看到了影展的一点点商业价值。

话说回来,胡歌、海清这些演员愿意到FIRST求戏拍,本身就是对这个平台的变相肯定。


今年这个“传统”还在——马伊俐、段奕宏、王传君等演员以评委身份参加FIRST创投会时,经常会这样点评青年创作者的项目:“这个戏我有兴趣,可以找我演。”

FIRST和上海电影节同时举行,很多电影公司都派了两支小分队分别前往两地,找项目。

有制片人说今年FIRST创投会上有好几个类型片项目看起来还不错,制片方与创作者的创投约谈时间也都排得很满。最后是否投资暂放一边,休息半年多,有枣没枣的先打三杆子。

很多创作者在创投会上拿到了电影公司赞助的十万、二十万的现金奖励(也有些拿到了五十到一百万的非现金资助)。

影展创始人宋文在欢迎酒会上向来宾报告了一长串的数字,告诉大家今年我们又帮助了多少青年导演,帮他们筹措了多少资金。

参赛电影中,有两部是高群书监制的类型片。王学兵出演了其中的一部,还拿了最佳演员奖。


曹保平在论坛上说:“不建议年轻导演拍现实主义……中国现在非常缺好的类型片。”

虽然今年FIRST拿头奖的《情诗》依然是标准的实验片、艺术片,这样一个看似小众的电影节,其实正试着更加接近普通观众和市场。

客观地说,在西宁,可以看到包括FIRST在内,国内电影行业的同仁们都在试着回归正常,回到疫情之前正在走的那条路上。

唯一的问题只剩下:那条路还在吗?

今年FIRST有部获奖片叫《艺术死了》。如果疫情一直像年初那样严重,电影艺术确实有可能会死。但在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中国,电影只能算大病一场,且正在康复中。

康复需要时间,电影行业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会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放眼全球,这个时间将会更长。


7月31日才上院线的《妙先生》8月7日就要上网络了。迪士尼大张旗鼓宣传多时的《花木兰》要在北美直接上Disney+了。

疫情对电影行业的影响可能是深刻而长远的。

假如去年走着的那条路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我们还能不能以从前的方式看电影?我们还能不能以从前的方式拍电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量回归正常,应该算我们不清楚如何应对未来时的权宜之计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