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主旋律电影票房翻了近20倍,近七成是剧情片

票房榜主旋律超半,10年票房翻了近20倍。

近日,《长空之王》《检察风云》《惊天救援》等主旋律影片的热播,点燃了观众的家国情怀。

主旋律影片,泛指那些弘扬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讴歌真善美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1987年电影局会议首次提出“主旋律”,此后,这个崭新滚烫的词汇频繁见诸报端,日渐蔚然大观。

近十年来,主旋律电影不断进阶,成为各大档期的“顶梁柱”,从《建国大业》到《湄公河行动》再到《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故事”越发成熟,观众“用脚投票”,不断突破票房天花板,主旋律影片俨然成为中国内地院线的主力军。

“前二十”票房榜主旋律超半,10年票房翻了近20倍

在2009年,中国主旋律影片迎来史上第一个小高潮,当年9月上映的《建国大业》集结了172位明星,零片酬出演片中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平均每43秒出现一个明星。除了“群星闪耀”,影片还开创了中国主旋律电影从制作、宣发到上映的最大阵势,公映三天后,票房就突破了亿元大关,“讲政治和赚票房”实现了理想结合,《建国大业》开创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革命性篇章。此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数量总体呈波动性增长。

2015年,主旋律电影数量达到了11部,2016年,《湄公河行动》成为首部超10亿票房的主旋律电影。

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战狼2》引爆市场,不仅突破了市场对于主旋律作品票房上限的认知,还将中国影史单片票房提升至56.9亿。

2018年,国产主旋律影片继续领跑,《红海行动》以36.5亿位居年度票房冠军,带有主旋律气质的军事题材电影成为爆款。

2019年,国产主旋律电影迎来了全面爆发,上映数量足足有42部,票房达到了近十年之最——154亿元。当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商业大片票房口碑双丰收,票房累计突破48亿元,超过了2008年全国院线全年票房总和,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可以视为新主流电影从1.0到2.0的迭代代表作。这部影片由7位导演拍摄的7个短片组成,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时代变革:由黄渤扮演的开国大典前夜试制电动旗杆的工程师、葛优扮演的喜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的北京“的哥”以及陈凯歌导演镜头中纵马驰骋的牧民孩子......尽管都是一些小角色,但看似普通的人物的际遇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代入感,进一步扩大了主旋律电影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

2020年,主旋律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复苏”的关键词,从影院复工后点燃市场第一把火的《八佰》,到国庆档的票房冠军《我和我的家乡》,再到贺岁档的《紧急救援》。当年票房十强中,主旋律影片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在总票房中的占比超过36%。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的契机,45部主旋律影片票房达到114亿元,占年度总票房的五分之一。这一年,主旋律电影从题材到类型都强势霸屏:有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有全景式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津湖》,有英雄模范传记片《革命者》《守岛人》,有展现脱贫攻坚的《我们是第一书记》,有讲述抗击新冠疫情“逆行者”的《中国医生》。2022年,《长津湖之水门桥》延续了前作的热度,《万里归途》首次揭秘中国外交官撤侨幕后,主旋律电影继续霸榜。

主旋律电影的井喷之势,也体现在票房上。在中国票房“前二十”的榜单中,主旋律电影占有12席,我国主旋律电影的总票房从2012年的5.7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4亿元,占全国票房的份额从3%提升至20%。

主旋律“类型化”高速发展,近七成是剧情片

数量和票房双双增长的背后,是主旋律电影叙事方式的更新,是与类型片结合的探索。

最初“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对主旋律做了第一次变革,开创了“群星参演”的模式,在人物塑造上不再追求高光刻画,通过生活化的细节表现,将影片中的伟人“落地”。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在山花烂漫中,毛泽东、周恩来背着孩子的画面;看到了淮海战役胜利后领袖纵歌畅饮,高唱《国际歌》泪如泉涌的样子……这些写意的场面极富感染力,带给观众无限想象。

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创作视线逐渐从大人物下移到平凡小人物,开创了主旋律的拼盘电影叙事模式,把大故事分解成更接地气的若干小故事;《我和我的家乡》更进一步,以“小人物+喜剧”的方程式解开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宏大议题。

主旋律电影的蜕变还体现在题材方面,早期主旋律电影多以战争、历史和英雄人物传记为主,但近些年,主旋律电影突破传统类型限制,商业化与类型化的结合和转变,使主旋律电影有了无限可能,这其中,剧情片占比约为68%,战争片和历史片次之,分别有60多部。

另外,主旋律影片在“动作类”方面也比较鲜明,2015年《战狼》系列等影片、2016年《湄公河行动》、2018年的《红海行动》,这些影片从叙事节奏、人物刻画到视觉效果层面,都具备了国际主流大片的基本特征:紧张刺激的搏斗、扣人心弦的剧情、气势恢宏的场面,无不震撼点燃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尤其是《战狼》后,主旋律类型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犯罪、灾难、冒险等各类题材融入主旋律内容,例如《中国医生》以医护人员为原型创作的抗疫斗争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川航3U8633航班紧急降落的事件;《夺冠》改编自中国女排三十多年的沉浮图景,诠释了几代女排人不断拼搏的精神;《峰爆》刻画了普通的铁路工作人员在灾难来临时的坚守与逆行。《攀登者》改编自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经历,在东方叙事中,融入冒险和动作的类型片元素。《万里归途》作为首部聚焦外交官撤侨事件的新主流电影,讲述“文官撤侨”的故事。不同背景下的故事,将主旋律电影触达更广阔的观众群体。

主旋律的背后推手:华夏中影出品最多、博纳最耀眼

在主旋律电影领域,国家队与头部民营公司一直是最主要的出品方构成。

2012年至今,内地院线上映的主旋律电影共计245部,在国家队中,华夏影业参与了82部主旋律影片的出品,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计54部,这几年来,中影的主旋律电影布局表现尤为突出。自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以来,中影持续加码主旋律电影,在参与出品的《我和我的父辈》《悬崖之上》《扫黑·决战》《长津湖》《中国医生》等多个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以拍摄军事题材影视片为主,《长津湖》《智取威虎山》《建军大业》等超高票房主旋律电影均有其参与出品的身影。

民营电影公司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博纳影业,仅仅出品了19部主旋律电影,就有5部电影的票房在30亿元以上。

博纳于2009年开始步入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市场,从2014年请徐克拍《智取威虎山》开始,博纳悟出了主旋律的门道,加码香港导演产出港味很浓的动作大片,与林超贤一鼓作气合作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正式打响了主旋律的名声,“香港导演+内地监制+主旋律题材”几乎成为了博纳的一张王牌。

“山河海三部曲”大获成功,进一步推动主旋律大片的类型化改造,在每年的重要档期,博纳越来越多选择以”主旋律“打头阵。2019年一口气推出了“中国骄傲三部曲”《决胜时刻》《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延续了商业片经验丰富的港片导演参与的模式。

2021年,主旋律影片数量明显增多,观众期待题材上更多“升级”。博纳影业又推出了“中国胜利三部曲”:聚焦防疫医患故事的《中国医生》有着特殊的内容展开视角,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长津湖》继续补足少见的战争题材,谍战片《无名》聚焦隐蔽战线的无名谍报英雄,革新这一类型元素的创作。这些经典影片,成功奠定了博纳影业在国内主旋律商业电影的龙头地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文/制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