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看郝蕾主演的文艺电影《春潮》,观众需要在爱奇艺上购买“奇点”才能看完整部片,一个奇点等于一元钱,非会员12个奇点可看,会员要额外花费6个奇点。和网络电影相似的是, 它有前6分钟时间来让观众决定究竟是否要购买影片,这是一个消费缓冲区。
院线转网一直是今年的热门话题,受到疫情影响《囧妈》《肥龙过江》《大赢家》等影片,相继转网播出,有的依靠平台买断版权直接上线,有的采取“付费超前点映”的模式和观众见面。几部影片的共同特征是,其类型的可能性此前已经网络上得到过证实,不缺乏关注度,相对来说没有后顾之忧。
但对于打上文艺片标签的《春潮》来说,这部没有窗口期的院线文艺片要去适应一个新领域, 从院线切换至网络电影状态,和网络海量的娱乐产品同时竞争,直接对垒有着互联网基因的网络电影,去适应一些新规则,也探索一些新尝试。
在出品人、制片人,爱美影视CEO李亚平的讲述中,我们能感受到这部影片目前获得了不错的收入成绩,一些数据也可以佐证,在爱奇艺站内的“实时热门电影”排名第一。更重要的是,口碑和关注度才是让她真正觉得欣慰的地方,因为电影本身的关注度,以及国内外影片都在休眠期,《春潮》作为一部在互联网播出的文艺电影,在豆瓣实时热门电影榜持续保持了第一位的排名将近一周,评分早早达到了7.2分,评分人数超过1万人。
李亚平和《春潮》导演杨荔钠在上海电影节期间的合影
《春潮》的发行和收益模式能为之后的文艺电影带来一些新思考吗?文艺电影又该如何精准找到受众?在影院被迫进入休眠期,流媒体在拓宽线上业务之时,文艺电影真的能等来一场全新意义上的新变革吗?
答案必定不是《春潮》一部片子就能回答,但至少文艺片不会抗拒网络电影, “超前点播付费”模式或许会成为之后电影通过网络渠道播出的首选,文艺片的线上收益模式越来越清晰了。
《春潮》转网
时间来到2020年,开始得有点不一样了。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院线电影停摆,行业进入休眠期,它所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很多制作公司开始找解决办法,而一直对单片付费有野心,以此尽大可能挖掘会员潜力的视频平台而言,这是一次必须要抓住的机遇,也是对其内容护城河的打造。它有望将传统电影的资源聚焦到线上平台,院线电影转网不仅仅是平台商业层面上的角力争夺,它关乎整个电影行业。
“我想一想,就是在上线的第一天,我觉得是有点茫然的,因为不知道怎么来判断这个事”,《春潮》的出品人、制片人李亚平对它转网播出后的不适应情绪,发生在上线第一天,不像院线电影更直观的数据呈现,平台关闭播放量后,没有那么多数据反映到第三方应用上,让片方做直接参考。
《春潮》的宣传效果没办法直接评估,她也不知道该如何与观众进行互动,纯网播出是第一次,也是李亚平的一个大胆尝试。但毫无疑问,疫情促使人们的消费娱乐方式转向线上,《春潮》获得了一次机会。
原计划中《春潮》会在3月份院线放映,错过春节档的商业片交锋,在观众观影回潮的空档期内,是这部文艺片最佳的上线时间。但疫情中止了这次计划,李亚平开始关注线上电影模式,尤其是在《囧妈》上线后网络平台播出后,“因为我们手里有好几部完成了没有上映的电影”。
院线转网对储备大量内容的影视公司来说,至少有两种层面上的考虑,一是降低损失,另外一种就是新模式探索。从爱奇艺的角度出发,疫情来得突然,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台上的内容储备, 另外一方面,《春潮》可以拓宽爱奇艺上的内容类型,发掘网络电影新的用户群。
5月,爱奇艺电影版权合作中心总经理宋佳当时联合北影节,举办了春季在线影展,邀请了《春潮》参展,爱奇艺开始和爱美影视一起推进这件事情,转网播出的计划迅速实施。但毕竟《春潮》是一部文艺片作品,又是一次大胆尝试,李亚平当时也有顾虑的地方,她担心《春潮》不是传统网络上受欢迎的类型, “我怕如果效果不好,到时候影响以后其他文艺片和他们的合作,我还是有压力的”。
但从播出的效果来看,《春潮》排播方式更灵活,处在一个不错的档期,前后没有新片上线,虽然网络电影一直很多,但得益于宣传策略和影片本身聚焦女性和中国家庭,使它和市场上的作品相比,具有区别度。
在宣发上,成本1500万宣发费用占比15%的《春潮》,和院线的宣发模式完全不同了。爱奇艺这次对《春潮》在北影节上进行了限量首映和抢票特色,前期吸引了文艺片观众,还打造了线上首映方式,保留院线电影观影给观众的仪式感。此外,爱奇艺在站内给足了曝光,包括个性化推荐等。从李亚平角度而言,《春潮》的创新在于,从抖音平台以及更聚焦电影的渠道上,做内容推广,同时结合当时正热的直播形式,扩大影片声量。
“从《春潮》之后,更多的电影它可能会选择在网上,来找自己的观众,它比院线电影找观众的方式更多元一些。”李亚平从《春潮》之中感受到,即便没有窗口期,当文艺电影的载体变成网络之后,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文艺电影能发挥更多的可能性。
网络电影的B面
实际上,作为分众电影中的一类, 文艺电影因为自身限制,也早早就开始在网络端的探索,这给网络电影带来了不一样气质。《春潮》当然也不是第一部上线网络的文艺片。早在2016年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上线院线放映时,放映时间段只定了短短的十天。
毕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道,他和片方商量出了这个决定,理由是十天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多几天浪费别人的排片。这样的表达背后,折射出的一个现实是,在商业片吃香的中国电影市场,文艺电影自身的处境非常尴尬:观众少,市场表现不好,排片不会太高。

《路边野餐》放映最后一天,在全国的商业院线里排片率机会为0。去年放映的女性题材电影《送我上青云》,首日票房仅有152万,排片率仅有2.3%,全国的排片场次不到一万场。这还是两部非常“出圈”的文艺片了,更不用说,在中国还有一大批年轻的青年导演们。
曾经制片过《春江水暖》、工厂大门影业创始人黄旭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公司成立了网络电影开发小组,积极拥抱移动会员付费时代。但同时他也表示,他们不会被平台网感束缚,而是认为一部分电影的播放渠道是互联网流媒体平台。 但实际上,采用网络方式播出的文艺片,夹杂在网络电影浪潮中,因为内容、宣发和受众上的劣势,往往容易被忽视。
而说回网络电影,这类题材聚焦在惊悚、悬疑、奇幻等类型的影片作品,天生带有网络基因,相比院线商业片来说,它的成本低廉、商业模式简单直接,依靠观众用脚投票,高点击率就能获得分账收益。
虽然今天有《奇门遁甲》《倩女幽魂·人间情》这两部作品实现大规模出圈,让以往网络电影受众人群之外的观众,关注到网络电影。 但说到品质,网络电影一直以来给观众的直观印象是,追求刺激而没有过高的艺术表达,娱乐性要强于社会教育意义。它的观众普遍是三四线城市受众,具有明显的网络影视工业化特质,面向广阔的C端市场,直接吸引网络用户观看,更像是短、平、快的快餐产品。
文艺电影的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它帮助视频平台丰富内容产品,纯网发行成为电影的一种新的增量。另外一方面,它也解决了文艺电影“无人问津”的困境。 无论片方还是平台而言,这都是一种半双赢的状态。
2018年FIRST青年电影和爱奇艺文艺院线合作上线文艺作品,据FIRST青年电影创始人宋文表示,当时爱奇艺一次性买走了5部影片,采用的商业模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分账,有的是独家买断形式。从当时的影片影响力上来说,这些文艺片虽然并不及互联网原生的网络电影。但从节约成本,和后期的长尾效应上来讲,网络发行为文艺片增加了可能性。
《春潮》出圈,文艺片需要出口
李亚平觉得原本在院线他们对《春潮》的市场表示是相对保守的,现在采取纯网发行的模式,那么文艺片原本的受众有没有可能在网络上被发现,“现在网络电影的受众不是文艺片的受众,甚至是一种完全相反的人群”,但她想去做这个探索,去找到文艺片受众。
文艺片通过网络播出,面向的是所有用户,其中既有追求强情节的,也有文艺片爱好者,但由于文艺片通常被认为缺少网感,所以无法快速吸引网络平台的观众。
和她的目标一致,宋佳认为,“网络发行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发行渠道和机会,网络发行让电影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平价和自主地观看电影,打破观影时间、空间限制,这样的模式对于传统院线上座率不占优势的文艺电影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从院线到线上背后,是文艺片的载体变迁。《春潮》目前的“出圈”一定程度上,至少也给大家带了两个讨论, 一个讨论是,《春潮》之后文艺片会不会就此推动网络文艺片产品出现,实现从载体到产品的变化; 另外一个讨论是,因为文艺片而来的网络电影观众又该如何留存。
文艺电影在商业片竞争上没有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事情,2016年电影《回到被爱的每一天》进入院线发行阶段后,排片量非常低,无奈导演自己在微博上放出网盘链接。今年疫情影响很多院线出现经营困难,也有电影人在豆瓣等社交媒体自己出售电影的网盘链接。商业片有多方资本加持,可能挺过一段时期,但对文艺电影而言,处境更加艰难。
纯网播出和付费超前点播的模式,至少解决了文艺片的出口。一位业内人士也告诉骨朵,文艺片非常适合线上 ,“这类电影原本在院线没有太大的空间,排片量也不大,本身不是奔着收益去的,采用线上的模式不管是影响力还是收益”。《春潮》的成本是1500万,它的意义在于,当越来越多的文艺片开始以多元模式的网播形式与观众见面,文艺片网络端口的意义发生了彻底变化,载体意义变化背后,市场在等纯粹的网络文艺电影产品以及院线文艺电影转网趋势。当文艺片寻求到合适的线上播出方式,端口的变迁真正来临。

宋佳接受骨朵采访时表示,他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春潮》能突破原有文艺片受众的限制,让更多的互联网受众在电影里找到共鸣,实现文艺电影的网络破圈。
而破圈之后,更多优质文艺片受到大众关注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才是能真正带动产业发展,“就像当年《泰囧》它为所有的中国人都产生了非常大的提振作用,就是说你看拍电影是可以挣钱的,甚至可以挣很多钱,它鼓励大家去投电影,鼓励编剧去写好剧本”,李亚平觉得《春潮》不一定能达到这种作用,但至少它能在网络电影市场做利益回收,让更多人看到了网络载体的可能性,在这一方面《春潮》正在趟出一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