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快三年的电影,有点遗憾

《不止不休》是一部很多人期待了快三年的作品。

《不止不休》是一部很多人期待了快三年的作品。

这部电影于2020年杀青,在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此后两年沉寂无声,今年才宣布在内地公映。电影上映之路坎坷,却正好赶上主演之一张颂文因《狂飙》而大热,也算阴差阳错。

这部电影由白客、张颂文、苗苗主演,根据真实人物经历改编,讲述纸媒时代往事。院线上映之前,不少影评人将它誉为年度最佳候选,而主演白客因此被观众重新认识,他早已经不是《万万没想到》系列的谐星,而是一位能驾驭多重角色的演员。

相信大部分观众都能认可,《不止不休》拍出来不容易,但作为一个新闻业故事,它想说的太多导致叙事焦点模糊,而女性角色之单薄更令人叹气。今天的文章会谈谈这部电影的功与过。

1.

新闻理想主义与北漂生存实录

我们的新闻人从纸媒时代到如今的遭遇,真是一言难尽。一边被公众辱骂,批评你是无良记者、吃人血馒头,一边在突发事件出来后又希望有记者站出来,赶快去灾难现场。

如果没有及时报道,肯定有人哀叹今天调查记者为什么那么少了。但如果追问造成现状的原因,大家只会沉默。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要在院线看到一部讲新闻人的电影是很难的。《不止不休》的主创很有勇气,把时间线设定在世纪之初,2003年。彼时社会变动激荡,纸媒正处于黄金时代,那时候的新闻记者还相信一些事情可以改变。

电影讲的就是韩东(白客饰演),一个三无背景青年(无资产、无学历、无背景)怎么在北京生存,然后如何加入报社,介入山西矿难案、北京卖血案、乙肝代检案,最终发出《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推动乙肝携带者去污名化。

看起来线索很杂,但导演和编剧最想讲的是两件事:一件是纸媒时代新闻人的理想主义,一件是北漂青年生存实录。千禧年初,新闻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一批批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进入报社,渴望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来揭露不公,参与社会改良,乃至推动历史进程。

《不止不休》

《不止不休》

电影开场说过一句话,大意是:笔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你写下的文字就是你手中的武器,你发出的报道关涉到其他人具体的命运,所以记者要克制、审慎、追求真实,不能够感情用事。这也是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饰演)的职业理念。他认为记者的责任不是改变,而是记录。

韩东代表的是另一种观念,在他心里,善念先于职责。他认可黄江对于记者的定义,那就是身为一个记录者在场,但他信奉记者对于是否报道某件事、怎样报道要有自己的良知判断。我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当事人?这是韩东考虑的重点。

影片一大重头戏是,黄江想要帮韩东发出乙肝代检案报道,韩东却因为担心报道发出会牵连自己的好友张博,这位两次考研都因为乙肝携带者身份而被拒,第三次冒险找人做乙肝代检,即将获得研究生学历的人物。为了保护他,韩东决定撤下报道。黄江因此对韩东很失望,而这场交锋暴露出二人理念的微妙不同。

韩东的决定或许会被有“上帝视角”的观众苛责,但对于一位初入报社的记者而言,主观上渴望保护朋友其实合情合理。韩东并非不想做乙肝代检案的报道,他只是不想将报道单纯放在“揭露乙肝代检团伙”的程度,而是希望让公众看到乙肝携带者遭受的不公境遇,他们不是罪人,却因为社会对于乙肝携带者的污名化、企业和学校等用人单位对他们事实上的歧视,而只能铤而走险,做违法之事。

这层叙事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但《药神》属于民间自救,《不止不休》是从新闻人的视角出发。

《药神》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民间小人物的无奈与互助,《不止不休》花了很长篇幅来写调查记者的工作、北漂青年的生活境遇。有人反映后者叙事失焦,也跟这一点有关。因为《不止不休》给自己加的叙事任务太多,而《药神》只想讲明白一件事:为什么这些人明知道卖药违法,还去做这件事?先把切口做小,再扩充视角。

相比之下,《不止不休》没有舍弃想讲的东西,采用了接力型叙事:北漂→找工作→执行第一个任务(山西矿难案)→第二个任务(卖血案)→主任务(引出乙肝代检案)。

《不止不休》

《不止不休》

在主角设置上,《药神》是程勇(徐峥饰演),《不止不休》其实有一明一暗主角,明线是韩东,暗线是黄江。黄江这个主角很值得琢磨,他不是一个市侩人物,他有自己的理想主义,从他不惜命地做调查记者工作、帮助韩东这位“三无青年”,你都能看出这个人物的热忱。

在电影里,他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象征。这个人物的篇幅虽不如主角,但反而比主角更有光彩,更加具有信服力。只可惜,黄江这个人物的塑造在电影约三分之二处就断了,影片最后三分之一变成了韩东单人视角。如果能把黄江这个人物做深一些,《不止不休》或许会更加耐嚼。

在《不止不休》的剧情介绍里有这样一句话:“韩东怀揣新闻理想与女友小竹开始了北漂生活。”这部电影其实也在为北漂青年留下一份电影侧写。

如果仅仅从新闻事件的角度去看,韩东的地下室租房生活、为了寻找工作遭遇的磕磕碰碰,因为与乙肝代检案关系不大,本应略写,但如果从“刻画北漂人物”的角度来看,就能明白导演的意图。

有一种批评声音认为,电影密集地呈现了北漂遭遇的苦难,是一种苦难猎奇倾向,是在消费苦难。但电影对于北漂的纪录是相当写实的,一个欠缺背景、学历和金钱的青年要过北漂生活,需要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

住地下室、合租房、找工作碰壁、遇到电路老旧等安全隐患,并非放大苦难,而是现实,如果呈现现实就等于消费苦难,那么这种话语恰恰是对现实最大的遮盖。

因此,《不止不休》的核心叙事就是描绘北漂青年以及呈现纸媒黄金时代。上述种种都是这部电影值得推荐的理由。

以新闻题材为内容的电影要拍出来很困难,《不止不休》能够上映,本身就是一件难得之事。

这部电影从拍完到上映,中间三年经历了不少波折。然而,勇气是勇气,质量是质量,不能因为对主创行动的尊敬,就把电影所有的遗憾一笔带过,本着一种“它上映已经很不容易”的心态,来回避电影叙事本身的问题。

2.

叙事冗杂与女记者视角的缺失

《不止不休》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想讲的东西太多了。北漂、纸媒、矿难、租房、学历歧视、卖血、乙肝代检,每一件事都值得认真展开,但在一部两小时的电影里要容纳这么多议题,主线的深度和密度势必受影响。

在电影涉及的案件里,山西矿难案没有深挖,功能类似于正餐之前的开胃小菜。电影中,黄江跟主编申请采写山西矿难案、星夜和韩东赶去现场、韩东遇到矿难受害者家属、报道加急完成,山西矿难案这条线在电影中就结束了。

“山西矿难案”占据了电影大约二十分钟的篇幅,挤占了卖血案及其牵连的乙肝代检案的叙事时间,但它就像是一篇浮光掠影的电影版新闻快稿,导演是否有必要在一部两小时长度的电影里塞下这个案件,值得商榷。

《不止不休》

《不止不休》

创作者想讲的话题太多,导致电影没有把“乙肝代检案”做深、做细。

电影结尾贴出新闻条文告诉观众,韩东和黄江胜利了,乙肝携带者反歧视的主张被看见了,政策落实了,但整个案子里编辑部内部的分歧、争论;报业系统内部同仁的帮助;上级指令对报社决策的影响;乙肝携带和艾滋病携带具体有什么区别;民间力量(非报业)的作用;乙肝携带者本身的主动性(电影中他们是在记者韩东的劝说下,才愿意站出来),电影要么没有呈现,要么一笔带过。

它是一个单一视角统摄的报业故事,并没有呈现整个编辑部在事件里职业的行动。

乙肝代检案的主体是乙肝携带者们,但《不止不休》的整个叙事围绕韩东的视角展开,是一个新闻人劝说你们要勇敢,你们要挑战社会对你们的不公,众人在他的感召下站出来了。

这是一个被简化的个体英雄主义叙事,它让乙肝携带者作为一个被观看的对象存在;这是一个新闻记者帮助受歧视者,挑战整个系统不公的故事,它勇敢、善良、有温度,但乙肝携带者的声音在韩东作为主角的故事里,注定成为附属。即便电影花费了一定的篇幅来塑造乙肝携带者张博和小女孩,但观众依然是被韩东这个视角牵引着。

相比之下,倘若是从真实性和丰富性而言,《罗生门》式的多重视角、《我不是药神》那样的把更多笔墨留给患者群体的叙事,都比单一视角更胜一筹。

虽然,创作者试图做出补救,比如:在结尾的报纸里加入黄江的名字;加入乙肝携带者帮助韩东丰富采访素材的戏份,表现出乙肝携带者本身的主体性。但是在抒情配乐的烘托下,占据主要戏份的仍是“少年英雄挑战系统不公”的叙事,编辑部其他同事的作用、女性记者的身影、报道发出的后续影响、它引起的舆论反弹和更多人的接力报道,这些我们在电影中都看不见,仅仅是被几句新闻辞令轻飘飘地带过。

《不止不休》

《不止不休》

如果说系统部分没有做深,受制于某些因素情有可原,那么加入女性角色却仅仅让她成为工具人是一个不可开脱的问题。

在整部电影里,我们看不见女主角何小竹生命中与男友无关的部分,她仅作为“韩东女友”这一角色在场。在一部反映新闻业和北漂青年的电影里,这样对女性角色的呈现非常可惜。

不是说一部电影必须要有女性在场,这不是一种教条式的政治正确,而是回到作品质量上的考量:创作者要么不加,要么就应该想清楚,加入这个女性人物是为了什么?她只能作为“女友”这个身份存在吗?

《不止不休》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它本质上是双男主叙事,缺失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女性记者视角,或者说对于性别差异有深切理解的人物。

如果在新闻业乃至泛文化行业待过,我们会发现女记者和男记者的视角是很不一样的。当男记者从他们的经验去构建报社生态和对于世界的认知时,女记者能够提供被忽略的东西,比如女性在报社内部的去浪漫化生存图景、女性从事一份调查记者工作要比男性面对更森严的社会成见。

所以,很多观众才会觉得很可惜,如果加入一个女记者的视角就好了。甚至,可以考虑把女友的角色去掉,报人故事为什么非要加爱情戏?写不好爱情也可以不加。《公民凯恩》《聚焦》《华盛顿邮报》这些新闻题材电影都不是以爱情为主。

如果电影加入女记者视角,砍掉男主角的感情戏,割舍矿难案,专心地从韩东、女记者、黄江三个人交织的视角讲乙肝代检案,加一个乙肝携带者当事人视角,一内一外来推进叙事,电影的叙事完整性或许会上一个台阶。

类似的参考案例绝非没有,美国传记片《聚焦》就是一个例子。它从新闻人视角,聚焦神职人员性骚扰儿童案。这起调查本来是从一个小案子开始,记者去调查一桩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却发现它是系统暴行的冰山一角。这部电影展现的不是单个记者的努力,而是整个“聚焦”编辑部如何职业地跟进这件事,让这桩巨大的恶行浮出水面。

《聚焦》

《聚焦》

《聚焦》导演紧扣“职业”二字,不去渲染记者的情怀,他拍得审慎、克制,没有过多煽情,把新闻人的职业做法展现给观众,观众自然能从他们对于职业的恪守里,感受到他们的勇气和良善。但《不止不休》的煽情音乐和金句式说教就略多了一些,更适合剪成短视频,把它们放在电影里就像放多了鸡精的热汤。感动,感动,然后腻味。

如今在院线版本上面的遗憾,肯定有大环境的原因,但一部电影塞下太多元素以至于手忙脚乱,它在创作层面上的问题也不可回避。这部电影流淌着一股热忱,它的勇气和选题都让人尊重,但正是因为对这个题材本身的期待,才会对电影的不足之处感到更加可惜。

这种遗憾既在于个人英雄主义叙事的无力,也在于,当新闻业黄金时代逝去,昔日报人面对的是系统层面的绝望,而曾经自由主义的叙事已经在系统的压制下溃败,左翼叙事又被扶持为一种新左翼养料,打着关怀底层的旗号实则与虎谋皮时,“勇敢青年率领义人发出声音,最终被系统听到并做出正反馈”,这种改良派英雄主义叙事在今天是否还有说服力?是否还能被那些曾相信改变可以发生的人所接纳?

比《不止不休》更现实的恰恰是它所面对的创作环境,和它被要求做出的样子。对于昔日黄金时代的追忆与美化,昭示的是现实层面更深的溃败。

韩东和黄江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相信改变的可能性,它同样关乎一个新闻人生存下去的信念,这是在艰难时世下,使自己还有底气相信自己为人,而不是野兽的做法。

只不过在今天,它还可能实现吗?社会现象会顺利地因为一篇长报道而改变?《不止不休》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3.

“牺牲弱者,成就伟业”的价值观,

容易导向另一种暴政

尽管说出这些缺憾,《不止不休》还是值得进入影院观看。比起流水线生产的爆米花戏剧、青春言情和主旋律题材,《不止不休》触碰的是一块微妙的领域,它面对的困境也更为当下、直接,这是一部有可能血本无归的电影,主创制作这部电影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

在创作者队伍里,有一些人曾经也是新闻界员工,他们比局外人更清楚报业面对的重大转折和历次煎熬时刻,局外人看到的叙事问题,他们或许也心知肚明,而这不是创作者能在短期内改变的。

其次,这是一部真正以当代的普通人为主角,花费大量篇幅来记录普通人生存困境的电影。从北漂的生存境遇到山西矿难受害者家属、乙肝携带者遭受歧视的处境,《不止不休》处理得非常写实,没有美化当事人的苦难。仅凭这一点,它就值得被看见。

《不止不休》

《不止不休》

从《大象席地而坐》《我不是药神》到《不止不休》,在中国电影的低谷期,依然有一批创作者在用电影呈现公共议题,呈现出属于当下的、边缘者的声音。

《不止不休》最触动人的并不是它对纸媒时代的回望,而是在韩东莽撞的行动中,蕴含着一股哪怕粗糙、青涩,也依然赤诚到令人动容的正义感;是当他听到好友张博的讲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朋友时,哪怕他有很多个理由说服自己发表那篇特稿,他依然申请撤稿。

无论是选择撤稿,还是后来发布《一亿人的反歧视声明》,韩东朴素的正义感背后是对具体之人的珍视,是无论有多么正确的理由,也不要以牺牲眼前具体的人作为代价,因为这种“牺牲弱者,成就伟业”的价值观,很容易导向另一种暴政。

《不止不休》张扬的,正是这种“看见他人”、“珍惜具体”的朴素正义观,因为这一点,我对它保持敬意,它并不完美,但在院线,这样的视角弥足珍贵。

这是一部还想挑战什么,而不只是迎合观众快感的电影,在今天的中国院线,这样的电影确实越来越少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