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变B站?弹幕强势进攻打破次元壁

与传统的观看视频场景相比,弹幕营造出了一种“小众狂欢的乐园”的氛围,给用户营造出一种新颖的体验氛围。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娱乐至死》

最近日本二次元界是风平浪静,反而是中国大陆的二次元界天翻地覆,再次上演了贵圈真乱的大戏,这次乱的贵圈终于从 COS 圈变到了弹幕圈。

营造“小众狂欢的乐园” 寻找归属感

与传统的观看视频场景相比,弹幕营造出了一种“小众狂欢的乐园”的氛围,给用户营造出一种新颖的体验氛围。

你在电影院的椅子上坐定,准备观赏新片。你把爆米花和超大杯的含糖饮料放在手边。电影开始放映了,爆炸的大场面出现了,演员们也尽其所能地大秀演技。

突然间,大屏幕上一边播放影片,一边出现了一段文字。然后又来一段文字,接着还有一段:

“天哪!我超喜欢男主!!!”

“你这个可爱的小机灵鬼?”

“主角光环!”

这些话可能听起来都像是普通电影观众的吐槽,但是中国电影院里已经把弹幕变成现实了。

虽然弹幕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而时间不同的地点发出的,但是弹幕有自己的时间节点,只要在这个视频的这个时间发出的,无论何时这条弹幕都会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这就让用户感觉好多人在同时观看、共同吐槽、一起观看,嬉笑怒骂之中寻找精神归属,这也是为什么2000年以后ACG(Animation Comic Game)论坛遍地开花的原因;影院采用弹幕形式无疑为“孤独”的人寻求一份内心的归属。

影院试播弹幕 迎合年轻一代

早在2014年《秦时明月》和《小时代》开始走进弹幕影院,《秦时明月》是投射在影厅侧边的墙面上,弹幕的产生方式是让观众把短信发送到相关号码上;《小时代》是直接把弹幕投放到影片上。当时对弹幕影院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

《小时代》弹幕现场图

在今年4月27日《巴霍巴利王2:终结》在北京场点映采用了“弹幕”这种视频评论实时播放的形式,展现出与“弹幕吐槽”这种网生代、二次元观众热爱的观影形式之间极强的“兼容性”。该场次影厅内的观众在观看银幕上电影的同时,可用手机随时将自己的点评发射到弹幕屏上滚动播出,每位观众的点评均可被在场所有观众实时阅读。

多数观影人在弹幕中表示,“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印度超级大片”、“行走的良心特效”、“收下我的膝盖”等。还有观众笑道:“之前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从没有感受到这么多的梗,这次观看弹幕场,比之前有意思多了。”

跨界思维顺应潮流 过度消费影响发展

首先,对于弹幕电影这一新方式,应该给予肯定。这不仅是电影行业O2O(线上到线下)具有跨界思维、顺应潮流的创举,更重要的是,它为电影放映的创新提出了一个崭新方向。

有人说“弹幕就是AV的马赛克”,如果观众为首次观影,势必会将关注点放在剧情上,弹幕电影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时而掺杂着吐槽甚至是剧透的弹幕在银幕上横飞,更像是AV片上的马赛克令人生厌。电影本身注重的是体验,将弹幕强加于人就显得太过一厢情愿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度体验”。

一项来自网络的消费者调查显示,对于弹幕电影, “很有意思,非常接受”和“完全是多余的”两个选项的比例分别是31.2%和38.9%,调查所呈现出的两极化趋势非常明显。势均力敌的正反两方观点,让弹幕电影仍然处于十字路口中央,不甚明朗。

当下的时代背景,新事物的诞生一般不会无声无息,往往伴随的是“一大波评论正在靠近”:制片方的顾虑,营销、发行公司的看好,影院的谨慎观望,观众或糟糕或欣喜的感受,媒体中立的展望……

如果将此建造成为一种针对二次观影(或非首次观影)人群的“弹幕电影生态系统”,对电影行业整体的发展也将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对片方、影院来说,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票房收益;对宣传、发行方来说,对弹幕的信息加以收集,可以更好洞察观众心里和关注点,将好的弹幕信息放大扩散,为影片的口碑维护及票房促进助力。

归根结底,电影是娱乐消费产品,任何新形态的出现都要接受消费者的检阅。而对待弹幕电影或好或坏如此鲜明的观影感受,完全取决于观众的需求。当二次观影培养成为一种新的习惯,也将对影院形态产生利好影响。现阶段电影院趋同的建设理念势必会随着电影市场的繁荣不断细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