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票房小目标戛然而止,电影正在回归小众市场?

随着票补的取消和长、短视频的相继冲击,观影更有可能固定为一种社交行为,而难以成为人们首选的娱乐行为。

影投人 九九消寒 | 11/09 08:10 | 阅读: A+

立冬时节,处处应景,除了日渐降低的温度,还有越来越难激起水花的电影市场。似乎自从国庆档遇冷之后,大家对电影市场的信心又一朝退回了解放前,喊出600亿小目标的豪气被现实的冰锥硬生生扎漏了。

经鹦鹉君粗略统计,截止昨日,全国年内累计票房约在530亿元左右,距暑期档之后喊出的600亿小目标尚有70亿的差距。而纵观近几周的电影市场,除了周五、周六、周日三天勉强能达到日均一亿的票房水平,其余四天日均都在3600万左右,照此情形,一个月至多不过20亿不到的水平。

530+20+20=570亿,这和目标之间约莫30亿的差值能靠年底前的几部大片来弥补吗?这是一个问题,但恐怕不是主要问题。

引进片担当冲刺大任,600亿目标恐难实现

本周起直到12月末的这段冲刺期,票房若想实现挺进式增长,主要得看几部引进片的表现。11月的漫威超级英雄《毒液:致命守护者》(11月9日上映)、日本动画《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11月9日上映)、奇幻冒险《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11月16日上映)等几部电影无疑是票房中坚力量。

《毒液:致命守护者》

相比而言,12月的几部国产片,如艾伦主演的喜剧《人间·喜剧》(12月7日上映)、犯罪动作片《大人物》(12月21日上映),包括光线出品的《叶问外传·张天志》(12月21日上映),都不太有爆款面相。从排期上来看,以《大人物》为代表的多部电影都想从圣诞档分得一杯羹,但从去年圣诞档四部大片票房皆不如预期的经验来看,这些算不上“大”的电影能否吸引人们走进寒风,走向影院,还得打个问号。

那么上面提到的几部引进片票房又会如何呢?实际上,此前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奇幻片《滴答屋》(11月1日上映)、迪士尼真人童话电影《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11月2日上映)也被寄予厚望,但两部电影上映将近一周,票房相加刚刚破亿,实在算不上太好的表现。

《毒液》和《零的执行人》在期望值和IP热度上相比这两部电影而言当然更高,但就鹦鹉君观察,无论是《毒液》里的新式漫威英雄还是柯南系列的新延伸,针对它们的讨论都更偏向圈层化,上映日期将近,还没能在微博等平台上形成太高的声量。其中《毒液》从R级降到了PG-13,也有可能会削去一份期待度和映后话题度,而今年4月就已在日本上映的《零的执行人》豆瓣评分仅5.8,在口碑效应显著的当下,估计很难尽情发挥IP效应。

2017年11月的大盘在《雷神3》《正义联盟》《东方快车谋杀案》《寻梦环游记》等多部大片的强势并行下冲到了28.8亿,其中《寻梦环游记》贡献最大。反观今年的几部电影,很难找出能在口碑上和《寻梦环游记》对标的作品,想要突破去年的大盘记录估计悬。加上12月将映的电影又多是小众面相,剩下的不到两个月时间内想要完成70亿的票房指标,鹦鹉君看是不太可能了。

电影市场为何压力山大?

当然,并不是距离预期目标相差10亿、20亿,中国电影市场就应当被唱衰。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今年实现超越应该不难。即使超越的份额有限,也符合去年就得出的“中国电影市场进入理性稳健期”的推断。

稳健理性的电影市场不宜出现过于乐观的预测,尤其是在一年刚刚过半,春节档和暑期档撑起了票房大半江山的情况下提出一个振奋人心的高目标,未免有开空头支票之嫌。

2018年下半年情势之复杂大家有目共睹,被几部好片拉动起来的电影市场不可能脱离影视业面临的大环境一枝独秀。

近几年来,电影市场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来自长、短视频产业的冲击。互联网视频产业兴起之前,电影市场的增量速度十分之快,2012年到2015年三年间,中国电影票房完成了200亿的大跨度增长,但互联网视频呈规模性增长之后,即2015年之后,这一增速明显放缓。一种说法是增量市场越来越小,但鹦鹉君以为这个“增量”可以指观众数量,也可以指观众愿意腾出的时间量。

长视频的影响力尚且不可忽视,更不要说能够威胁长视频的短视频了。短视频从诞生之初就有“时间杀手”之称,它一方面消磨着人们的时间,一方面加剧了人们追求短时性、即时性的娱乐心理,观剧恨不能倍速,观影又如何能耐得下性子。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票补的拉动下养成了走进影院的习惯,但随着票补的取消和长、短视频的相继冲击,观影更有可能固定为一种社交行为,而难以成为人们首选的娱乐行为。对于近两年大家都十分注重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受众来说,短视频的渗透力显然远比没了票补的电影来得高效。

甚至有悲观论者认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人面对越来越大的工作、生活压力,自然更期望通过更加简单迅速的方式获取欢乐,忘记烦恼,电影这种偏于深沉化的娱乐产品很有可能再次回归小众。

相比早年,其实也很容易发现喜剧片越来越难做了,反倒是文艺片在越发积极地寻求主体地位。也许是时代中的某些契机,也许是越来越垂直化的下沉渠道,这些结合起来形成了观众的分水岭——电影的归电影,短视频的归短视频。而人性和环境使然,后者注定比前者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