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

你还记得从1983年到1987年的每个周六,在摄影暗房里你对还是孩子的我做过些什么吗?

第一院线 游龙 | 04/08 14:46 | 阅读: A+

弗朗索瓦·欧容是我关注的一位导演,法国帅哥一枚,作品挺惊世骇俗,又止乎于理,尚在女性观众可以接受的范畴。

时隔十年,2019年,欧容带着新片《感谢上帝》回到柏林的主竞赛单元。

从2016年冷冽优雅的《弗兰兹》,到2017年前卫大胆的《双面情人》,再往欧荣以前的作品看,《八美图》《干柴烈火》《登堂入室》《花容月貌》无一不是通俗奇情性心理的戏剧化题材。

这次的欧荣一改以往风格,不再以女性角色作为探讨的中心,转而将镜头对准一群童年时期曾受教区神父猥亵的男人。

这个题材很难把握,但欧荣说,影片剧本改编于目前在法国正闹得沸沸扬扬神父猥亵案件。

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关注这个题材。

受害者总是相似的,然而他们却有不同的隐衷。

影片从受害者的视角推演事件,从四个半虚构的人物着手,以接力棒的方式铺开三段幼年曾遭受神父猥亵的人生,把叙事焦点从亚历山大转移到弗朗索瓦,再到伊曼纽尔。

第一位亚历山大,事业有成的中产精英,拥有五个孩子和贤惠妻子的银行家,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表面上看来生活光鲜体面。

他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消息,发现儿时侵犯过他的神父还在教区内任职。

出于为教会清除害群之马,同样也为了保护其他男孩们免受伤害,他决定向自己的孩子们做一个榜样,说出隐藏在心底至暗角落的秘密。

妻子的理解和父母的嘲弄,也让他觉得周遭的社会在这类犯罪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分歧。

当亚力山大找到神父普雷纳特,并与他面对面质问时,影片保持着不同于其他剧情片的基调,平缓而且冷静。

神父普雷纳特没有否认猥亵的事实, “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污点,男孩们对他的吸引力让他备受折磨。”

但是同时,他没有请求原谅,也没有承认他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

亚历山大开始以书信的方式与当地教会、官员周旋。

作为教会,得悉丑闻是一回事,处理丑闻又是另一回事。

红衣大主教对于神父猥亵的事件充耳不闻,到官方除了遗憾还是遗憾,让亚历山大意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声音过于微弱。

这促使亚历山大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其他受害者,尤其是在法定年龄之内符合条件的受害者,注意,法国规定对这类案件的有效起诉期限为30年。

随之,第二个主演出场了。

他叫,情绪化的普通中年IT男,擅长用媒体炒作。

11岁时被神父侵犯,当年是在母亲的询问下,才明白原来神父对他做的事情,是法律所禁止的猥亵行为。

与亚历山大一样,得知普雷纳特仍在教区内教导孩子时,弗朗索瓦意识到他也应该做点什么。

他决心面对公众,与媒体交谈,寻找其他受害者,并建立一个名为解除负担的网站,旨在收集教会内遭受过猥亵的受害人证供。

最后一位出场的主演叫伊曼纽尔,社会底层人士,瘾君子兼有性心理障碍。

他的人生最不堪、最悲苦,每时每刻都处于极度焦虑中,会因为报纸上关于神父的报道而倒地痉挛抽搐。

他的故事,在整部影片中最具冲击力。

三人的阶层属性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与教会及神父的抗争手段,更重要地还体现出他们身边家人的迥异态度。

有的家人得知真相后表示理解全力支持,有的家人则选择继续充耳不闻,或者逃避现实。

这里面最主要是出于宗教的巨大影响力,绝大多数当地民众都是天主教徒,一方面不肯接受信仰的崩溃,另一方面则乐意充当无声的帮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从儿童性侵到成年后因创伤形成的男性微妙心理,到真理、恐惧、愤怒和宽恕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再到宗教信仰危机和官方审查机制……

《感谢上帝》从叙事结构到表现力上都呈现出极高的完成度。

欧容在拍摄记录中也坦诚, “我想拍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情感。通常在电影中,情感戏是女性的领域,动作戏是男性的领域,我现在想扭转这一局面。”

正如影片中的质问,“你还记得从1983年到1987年的每个周六,在摄影暗房里你对还是孩子的我做过些什么吗?”

推荐阅读